Tony Eyers传记 |
1970年,Tony在耶鲁大学读书时开始接触口琴,当时杰出的的波士顿演奏名将Jim Fitting也在耶鲁,他被那豪放的口琴演奏风格深深地吸引了,之后便买了一支口琴,开始了自己的演奏生涯。那时,我也领略了美国佛蒙特州著名小提琴演奏家Phil
Bloch 的蓝草音乐风格。早期也受哥哥Quentin Eyers的影响,他在澳大利亚是一位出色的吉他乐手和音乐制片人。

八十年代前期,Tony回到澳大利亚开始演奏电子布鲁斯音乐,并同期组建了《Fulll
House Blues》乐队,在Britannia酒店定期演出,数周后在阿德莱德便远近闻名。八十年代后期,辗转来到悉尼求学,暂时中断了自己所酷爱的音乐生涯;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重新拿起心爱的口琴,全身心地融入到了那美妙的琴声世界里。好友John Bridgland向Tony介绍了蓝草风格的小提琴曲调,这也是其本人曾经学习了数年的曲调风格;但是,仍然发现在演奏上有一些瓶颈难以逾越。后来,Tony尝试了各种方式来吹奏口琴,从中选择了目前所使用的演奏风格。
Performance
在口琴的长期陪伴下,他对巴洛克音乐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毕业以后在华盛顿,曾经参加由Chris
Zimmerman指挥的合唱队。1995年,Tony和Amanda
Muir成立了巴洛克音乐组织Cantate e Strumente,Amanda负责主唱,Nigel Ubrihien负责大键琴演奏,Harpsichord是音乐指挥。巴洛克音乐也极大地影响了其的口琴演奏风格,Tony也有幸接受Hans-Dieter
Michatz的指导,Hans-Dieter Michatz对巴洛克音乐风格和音乐演奏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。
2006年,Tony应中国河南郑州大学邀请以客座教授身份讲学,期间注意到一个很突出的现象:中国关于口琴的教学资源短缺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矛盾。以此为契机,创作了口琴草堂中文版在线口琴学习系统,与口琴草堂网站同步发行。
2008年,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参加中国杭州第七届亚太口琴节,并担当专业评委,期间与口琴草堂广大会员做了互动交流。2009年,应邀参加马来西亚高原口琴节,并作专场表演和大师课程。2010年,在台湾做了《跳跃的蓝绿色音符》的专场口琴演出,这里有一段视频欣赏;同年应邀参加第八届新加坡亚太口琴节,期间担任专业评委和演出嘉宾。2012年8月出席并担任马来西亚第九届亚太口琴节演出嘉宾和专业评委。

2013年4月,分别在杭州和玉环做了《以西方人的观点看待口琴音乐和口琴教学》的专题讲座,并为当地口琴社团与教学机构做了嘉宾演出。2014年8月以评委和嘉宾身份应邀参加第十届亚太口琴节。
|